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7-09-04 17:12:07
(三)感悟抒情
1、氛圍創(chuàng)設: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同學們能例舉一些學過的寫鄉(xiāng)愁的詩歌嗎?
(如李白的《靜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于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于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后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于別處,可見得旅程介于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lián)“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fā)生密切關系。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chuàng)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里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并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xiāng)也就越遠,鄉(xiāng)愁也就越濃,這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里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yōu)美。
、诔逼絻砂堕煟L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著,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fā)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lián)、引發(fā)下聯(lián)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才會青,水才會綠,才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lián)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xiāng)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于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lián),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xiāng)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fā)思歸盼歸的鄉(xiāng)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于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xiāng)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lián)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這一聯(lián)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為“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lián)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lián)“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xiāng)情陡生,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4、最后一句“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么理解這種鄉(xiāng)愁的?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作答,參考理解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xiāng)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ㄋ模┩卣惯_理
思鄉(xiāng)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shù)的鄉(xiāng)愁陪伴著無數(shù)的詩人,同時無數(shù)的詩人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鄉(xiāng)愁詩。鄉(xiāng)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xiāng)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xiāng)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